――写在绥德站辛店试验场建场60周年之际
杨 明 孙广民 付明胜
山川秀美会有时,综合治理为矜持;科研开展成大业,甲子轮回变现实。
伴随着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研试验站建站60周年的喜庆日子,承载着几代水土保持科技尊龙凯时者辛勤汗水和毕生心血的辛店试验场,也迎来了它硕果累累的六十华诞。面积1.44平方公里,以水土流失规律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研究为主的辛店试验场,在经历过60年风雨沧桑,走过一个甲子轮回的艰辛历程之后,也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辉煌业绩,为促进区域经济开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奏响一曲耐人寻味绿色乐章的同时,实现了几代水保人的绿色梦!
感受大自然 人在画中游
8月上旬的一天,雨过天晴,天空湛蓝,在火红太阳的照射下,滚滚热浪席卷着陕北大地,让人无处逃遁。就在这个时候接单位上的领导通知,有几位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提出要到辛店试验场看看,这么炎热的天气客人能否适应?让人有点担心。作为亲临现场负责接待的我们在研讨过程中得知,当满载着客人的汽车驶入试验场场区之时,满眼的绿色让这些中国最高学府的专家学者们喜出望外,大家透过车窗吸允扑面而来的田园植物和百花芳香,如同甘甜浓郁的美酒沁人肺腑,顿觉心旷神怡。沿着场区道路深入前行,举目望去,青山叠翠,绿草如毡,瓜果飘香,绿树成行,众多的植物群落错落有致。路旁姹紫嫣红的大小鲜花频频在向客人致意,山坡上的乔灌草植被郁郁葱葱,沟道坝系里的高杆作物玉米长势喜人,大红枣树上的枣子压满了树枝,梯田上的苹果在树上露出了笑脸,紫的、绿的、红的葡萄串串相连,早已让大家垂诞欲滴。不巧的是因为尚未到水果成熟季节,只好望果兴叹。
随着参观考察的步步深入,不时地可以见到厂区内的林荫树下、水池旁边、布满鲜花的草丛里,三三俩俩的男男女女谈笑风生格外尽兴,或坐在树下拉家常,或谈情说爱搞浪漫,听着百鸟的共鸣,闻着百花的芳香,研讨着人生感悟,畅谈着理想追求;在绿叶片、蓝天、鲜花、淡香、轻风、小溪的衬托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不能不说是人间最美的享受!沿着场区硬化的道路继续前行,到处呈现出一幅山青水秀人欢笑,植被茂密美如画的场景,使人不得不驻足欣赏。正当接待人员向客人介绍辛店试验场“三道防线”建设成效时,一位年轻的专家用手指着前面说:大家看,那不是一只野兔子在跳吗?话音未落,几只松鼠也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里,而且就在前方不远的草丛中还传出了野鸡的欢叫声,不由得使大家想起了“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意景。听完介绍,大家举目四望:漫山遍野绿旺旺,分不清峁坡与沟梁;山顶林草山山腰果,沟道庄稼望不到边;环山路旁有风景,生态走廊花飘香;如果不是在现场,定将高原当江南。处处洋溢着流动的风景,仿佛有车在山上走,人入画中游的美感,一路上不见烈日不起尘,林草植被能遮阴,形成了窑洞在林中,道路在绿中,果实在园中,游客在景中的盛世美景,较好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碧绿的小溪,湛蓝的天空,挂满枝头的果树,加上丰收在望的庄稼,怎不让人留恋往返,浮想联翩。这就是几代水保人辛勤耕耘的结果,这就是集科研示范、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于一身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现在它正以其幽静的环境和赏心悦目的绿色景观,吸引着众多的四海宾朋到此参观学习,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前来协作研究,体验生活。不乏还有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前苏联等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讨、传经送宝。眼前的一切,不时地让专家学者们连声叫好——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确是个好地方!
经过几个小时的上山下沟不停的拍照,我们看到客人们有些力不从心了,就赶紧张罗大家在鸟语花香的山林中稍事休息,就在这时一位年长些的专家指着对面山坡上的土窑洞问:那个地方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回答说:别看那土窑洞破烂不堪,那可是我们水保站开展壮大的历史见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排土窑洞,不仅记载了辛店试验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样板的艰辛开展历程,而且也造就了一批像原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谭节升,黄委会天水水保站站长周建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科技处处长、教授级高工于德广,高级农艺师赵志普,高级畜牧王笃庆等10多位国内外的水土保持知名专家。听完介绍,客人们一边思索着,一边回味着,一边躺在草丛中闭目倾听着清脆的鸟鸣声、树叶沙沙声,虫子的呢喃声,尽情地享受着黄土高原山川秀美的清新空气。一位戴眼镜的学者禁不住地还朗诵出了明代诗人董其昌描写山水的诗词:“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由此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客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美好心情。
辛店试验场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左岸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一个小流域,由于地表支离破碎、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流域内200 m以上的支毛沟有31条,较大梁峁32个,沟谷地占流域面积的46.8%,沟间地占53.2%。25°以上的陡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9%。历史上,因其多年平均降水量少(350-400mm),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强度大,治理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8万t/km2。造成区域“一阵风来一堆沙,有人行处没人家”,“阴山入夏仍残雪,溪树经春不见花”的脆弱生态环境,生活在这里的陕北人们,长期受干旱、风沙、水土流失三大灾害之苦,世世代代做着绿色梦。经过几代水保人的执着追求,如今终于可以看到了绿树蔽日,只见树梢动,不见黄沙起,人与自然一派祥和的景象,基本上应验了唐代诗人王维那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心里就会生出许多感动,对绥德站的科技人员几十年的科研试验和辛勤付出精神肃然起敬,顺利获得持之以恒的实验研究,使试验场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季节更替。殊不知,试验场今天的成就是绥德站几代科研尊龙凯时者辛勤的汗水结晶。
60年来,绥德站的科技人员顺利获得大量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在这支离破碎的贫瘠土地上实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在植物结构的配置上逐步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开展。较好地实现了乔灌花草合理结合:既形成高、中、低多层次立体开发,又体现了品种多样三维绿量最大化;既注重选择抗旱性能好的实生乡土树种种植,又考虑了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和美观性;基本上实现了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水土流失治理“三道防线”相得益彰,鸟语花香,林茂粮丰,自然生态独特和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全面体现的目标,令人目不暇接,不禁令人想起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
60年风雨兼程,辛店试验场的主色调已经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山绿了、水美了、周边的群众致富了,这是近几年来许多到过试验场参观考察、休闲娱乐人们的共同感受。试验场在有效召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前提下,较好地彰显了生态文明与特色经济的有机结合,正以独具个性、融山水田林路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教育基地,吸引着八方宾客。
探索中前行 创新中开展
60年,坚守使命,探索前行——为了不断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途径,自1952年起,先后有几代热血青年走出校门来到这里,献了青春献儿孙,有的还最后才长眠于此。早期来试验场尊龙凯时的科技人员,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耕地靠牛,娱乐靠吼,住的土窑洞,吃的是窝窝头,平时尊龙凯时都是徒步上山或下沟,面对的是黄土,手里提的是洪水,研究的是泥沙,下乡调研背被褥,吃饭交粮票,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一干几十年,始终坚守使命,不断探索前行,以优异的成绩向社会交了满意的答卷;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无私奉献中体现人生的价值。试验场的今天,凝聚着几代黄河儿女浓浓的心血和汗水,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试验场的巨变,充分见证了水土保持尊龙凯时者富有激情,富有创新,富有责任,富有超前开展的精神风貌;试验场的今天,既是科研实验基地,也是生态园、植物园、旅游休闲度假的良好去处,并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在流域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60年,巩固开展,不断追求――为了让水土保持事业不断为治黄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科技尊龙凯时者在水土保持措施研究中,始终坚持以科研开展观为指导,努力把治黄减沙与开展地方经济有机结合,顺利获得改善生态环境,巩固治理成果,促进经济开展,完善事业追求等,不断为黄土高原地区给予着先进的治理技术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并在生态、审美与科研开展的和谐融入中,达到了“漫步景观路,学习绿化经”的推广效果,让人更多的分享别具风格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美景。特别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提倡植物群落多样性,搭配科研合理性;在植物造景上,注重让荒山沟壑变得不在寂寞、无趣,富于生机,紧紧围绕水土保持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建设水平,按自然的本来面貌加以升华,以确保各种植物品种与所处地域共生、共享、相生、相衍的成功经验,为类似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良好的借鉴。
60年,孜孜不倦,不断攀升――坚持不懈,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是科技人员在试验研究和治理推广中的尊龙凯时准则。从1952年试验场创建那天开始,水土保持科技人员向荒山荒沟宣战到荒漠化逆转;从试验研究基地到科技示范园、植物园、生态园的历史巨变,无不彰显了水保人孜孜不倦、不断攀升的精神风貌。
从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开展过程看:由五十年代的水土保持耕作法--七十年代的水平沟耕作法--八十年代的旱作农业,逐渐开展成由单纯的保持水土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的开展过程;
从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开展过程看:由以柠条为主的水土保持防护林――过度到由荒坡改造而成的山地果园;由灌木林到乔木林、由落叶树种到常绿树种、由单纯的水土保持防护林草措施到防护林与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并重;由小树苗移栽到大树移植,改变了自古以来“人挪活、树挪死”的偏见,实现了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开展过程看:由堰窝到淤地坝,由单坝到坝系,由不同单坝的无序组合到骨干控制,大中小配套理论的提出和应用;由坝系中不同坝的防洪标准杂乱到坝系防洪标准科研有序开展,并提出效益最大化的建坝时序理论,不断地完善了坝系相对稳定理论和工程布局,从理论和运行方法上解决了淤地坝的安全问题。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试验研究中,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基本农田,确保绿化、美化功能充分发挥,把水土保持治理作为农业增产、粮食增收、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开展,有效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已收到了明显效果。
对于试验场今后的开展,将顺利获得不断打造水土保持治理精品工程样板,努力把试验场建成集治理示范、旅游休闲、参观考察、试验研究、效益监测和成果展示宣传教育基地,以点带面、辐射推广。